携枫赏桂

夜来枫叶已鸣廊。

在这儿说说我遇到的创作瓶颈

  简单来说就是我有点没办法整合史实和原著的设定了,因为框架和情节,我是一早就定好的,所以不存在不知道怎么想情节的问题。但是时间线和框架我是铺设到南宋的,所以要跟历史接上(剧透一下会抗金,而且抗金的时候,朱武燕青等人还会出来。),这就意味着,无论如何也要走到历史线上的。

  但是水浒传里有很多设定跟真正的历史差别很大,我面对的问题,一个是征辽,一个是抗金和南宋偏安。后者,我在写那篇《断桥残雪》(在同人短篇那个合集里)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当时本身有歌词撑着,一开始写戏文就是有方向的。“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本身就已经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再加上那个戏文的设定是朱武从战乱的河北历经了很多年才飘零到了江南,又听说了岳飞的事,所以他可以对朝廷有讽刺和愤恨的内容在,因为在他的视角,他看到被金兵占领的地方的人受到的苦难又无能为力,所以他希望有人可以结束这种苦难。但即使是这样,我也在尽力的在那个东西里面去平衡史实,因为南宋的偏安是有客观存在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奸臣误国,皇帝无能。具体的史实情况我会考虑在这个合集里开一个文章跟大家补充,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征辽的同理)而且宿元景的设定是一个文韬武略,而且大局观很强的人物,并不是那种非要不蒸馒头争口气的人,而且他在前线那么多年,也不是那种任何客观情况都不考虑的。(虽然因为历史上没有他这个人物,我恐怕要黑黑宋高宗和秦桧了)

  现在困扰我的则是征辽的问题,因为水浒原著中的征辽跟历史上北宋对辽的战争差别还是很大的。原著中渲染的是,尽管招安了以后,但是处处受排挤,而且明明打了胜仗却徒劳无功的悲凉感。但是在历史上,伐辽是有一些得不偿失的味道在里面的。但是小说里的征辽和历史上的伐辽也不一样,所以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水浒故事结束,直接接入历史线。但是情节容易整合,传达的情绪却很难去调整。而且有一种说法是水浒里的征辽故事的原型是司马光还地西夏,作者准备在文里把这两个故事联动一下,但是这么做的前提就是要先把史料先熟悉透。而《宋史》里面司马光的传记并没有记载这件事儿,朋友告诉我应该到《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去找。而且北宋党争的问题对历史记载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王安石都被打成奸臣了。(另外,这件事并没有百度百科,上网搜弹出来好几个文章,讲了好几个不同的故事。)而且,司马光还地西夏这件事本身争议还挺大的。作者必须得谨慎对待,而且古人的观念和作者这个现代人的观念,也未必一样。

  作者毕竟是个现代人,不可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思维去行事。但是如果直接对笔下的人物采用现代的观念进行塑造,直接把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观念放到他们头上,那是万万不可以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古人,没有作者的现代思想和上帝视角,一味地把作者的思想强加到他们身上会ooc。但是作者也不可能在文章里输出自己并不认可的历史观,也不大希望因为追求还原古人的观念误导读者对历史事件的观念和看法。做错的事情,作者是不能洗白的,但是有的时候错误是有客观原因的,很多东西要全面看待,理智看待。

  这就是目前作者面对的难题,等我把材料和思路理明白的时候,我会考虑在合集里专门出一期,把史实好好补充一下。有愿意帮忙的大佬们,欢迎给我提供意见。

评论

热度(8)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